
本文重點
- 找教授為何是成功關鍵,以及現在就該開始的理由
- ACAP vs YSEP 核心差異(修課 vs 研究)、一年 vs 半年的取捨
- 寫信模板與跟進節奏:首信、跟進、感謝與內諾後回覆
- 申請文件清單與時間軸倒推
- 常見地雷與避坑
為什麼找教授要「馬上」開始?
拿到交換名額後,最緊急的任務就是找到一位願意接收你的日本教授作為指導教授。老實說,沒有現有人脈的情況下,這步驟相當具有挑戰性。請注意以下三點:
- 研究匹配度決定你的錄取率:教授看的是你與研究題目的匹配度與可執行性。
- 名額有限+回信不一定快:學期中、會議季回覆會延後,越早開始越能彈性調整志願。
- 內諾(非正式同意)能大幅加分:雖非必須,但擁有潛在接收教授的支持,審查更具體。
個人經驗
一開始,我也是寄信給一位專注於制震研究的教授,卻長時間未收到回覆。後來決定寄信給系上以前主持東科大遠距課程的教授,才發現之前聯絡的那位教授即將退休,已不再接收學生。
幸運的是,那位課程教授了解我的研究興趣後,直接引薦我給另一位同樣專注於制震與免震研究的新任副教授「佐藤」。沒想到,佐藤老師迅速回信,熱情地歡迎我加入他的研究室。至今,每次看到這封充滿鼓勵的回信,心中仍充滿激動與感激。
ACAP vs YSEP:怎麼選更適合你?(以東科大為例)
東工大提供兩種主要的交換生計畫,分別是研究型計畫的YSEP(Young Scientist Exchange Program)與修課型計畫的ACAP(Acade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 Program)。以下是兩者的比較:
- YSEP:主要是跟隨指導教授進行研究,沒有固定的修課要求,語言上日語和英語均可使用,適合有明確研究計劃的學生,交換生期間可以從3個月到一年不等。
- ACAP:則著重於學術課程的修習,要求學生參加東工大的英文授課課程,主要以英文進行,適合希望體驗日本大學課程環境的學生,交換生期間為6個月。
以公開資訊與一般經驗整理,實際仍以學校當年公告為準。
面向 | ACAP(修課導向) | YSEP(研究導向) |
---|---|---|
主要型態 | 修課為主,可搭配專題 | 進研究室做研究為主 |
語言 | 英/日授課並存(依課程) | 研究室語言多為英/日混用 |
導師 | 不一定需要先鎖定 | 通常需要先尋找指導教授 |
學分 | 有學分修讀要求 | 研究時數與階段成果為主 |
產出 | 成績單、課業報告 | 研究報告、簡報、發表可能性 |
適合對象 | 想體驗課程、跨領域修課 | 有研究題目或強烈方向 |
交換長度 | 半年(視公告) | 半年可行,但一年較佳 |
選擇原則:
- 有明確研究題目、作品集或論文閱讀經驗 → 優先 YSEP
- 想跨修多元課程、尚未確定研究方向 → 優先 ACAP
- 不確定就「先 YSEP、備 ACAP」,時間軸允許時雙軌準備
一年 vs 半年:怎麼選更「對時」
- 研究型(YSEP):建議一年較穩;半年通常只能完成文獻回顧與部分實作。
- 修課型(ACAP):半年可行,但要把必修與目標課程對齊;一年可拿到更完整的學分組合。
- 看你的畢業時程、論文進度與經費;必要時先與系辦確認「學分抵免與畢業門檻」。
個人經驗談
大部分的外國學生通常會選擇ACAP,因為其申請流程相對簡單且交換生期間較短。然而,雖然我選擇了ACAP,但為了深入了解日本,我申請一年的交換。這個決定背後有以下幾個原因:
- 深入研究:許多學長姐反映,僅交換半年時間,感覺剛剛適應環境就要回國,研究計畫無法深入展開。而選擇一年計畫,可以有更多時間投入研究,取得更具實質性的成果。
- 語言學習:一年時間讓我有足夠的時間提升日語能力,融入當地生活,這對未來的國際職涯大有幫助。
- 學業深度:一年交換可讓我在學業上有更深入的理解和體驗,為未來申請研究所或進一步深造奠定堅實基礎。
時程與倒推(建議)
- 在申請母校的交換時,同時進行:
- 鎖定研究領域與關鍵字(例:耐震、制震、BIM/CIM、橋梁健康監測)
- 建「教授清單」3–7 位:姓名、研究室、近 3 年論文、Email、是否有交換經驗
- 閱讀每位教授 2–3 篇近期論文,整理 150–200 字筆記與可能切入點
- 準備英文/日文版 CV、自我介紹簡報(5 頁內)
- 獲得校內甄選成功後馬上:
- 寄出首封 Email(模板見下,附上個人資歷)
- 2 週未回覆 → 第一次禮貌跟進
- 若收到正向回覆 → 準備 1–2 頁研究構想(含動機、背景、方法輪廓、預期貢獻)
- 根據教授指示,針對意向教授調整計畫書(看教授)
- 視情況安排線上簡談(10–20 分鐘)
- 需要時請對方提供「願意接收交換生」之確認信
- 獲得內諾後:
- 依對方學校流程送件(同時準備 ACAP/YSEP 所需資料)
寫信找教授模板(可自行翻譯成英文模板)
首封(First contact)
Subject: Prospective exchange student interested in your research on [關鍵主題] – from [你的學校/系所]
Professor [姓] 先生/女士 您好:
我叫 [你的姓名],目前就讀 [你的學校、系所、年級],研究興趣為 [A/B/C]。近期閱讀了您與研究室在 [主題或論文名,年份] 的成果,特別對 [具體方法/結果/應用] 感到啟發。
我計畫於 [學期、年份] 以交換學生身份前往 [目標學校] 進行 [ACAP/YSEP]。若能在您的指導下進行 [簡述你可做的方向,1–2 句],我相信可在 [時間] 內完成 [可行的階段成果,例如實驗、小規模數值分析、文獻回顧+方法重現]。
附件為我的 CV(中/英文),並在下方簡述我過去相關經驗:
– [競賽/專題 1,量化成果]
– [課程/工具 2,與主題的關聯]
– [語言能力]
若方便,能否請您評估是否有機會接收我於該期間加入研究室?如需進一步資料,我很樂意補充。非常感謝您的時間。
Best regards,
[你的姓名]
[學校/系所]
[Email]
第一次跟進(Follow‑up,+14 天)
Subject: Follow-up on exchange research opportunity (YSEP/ACAP) – [你的姓名]
Professor [姓] 您好:
上次寄信想請教是否有機會於 [學期] 以交換生身份加入研究室。補充一點,我目前的構想是 [1–2 句摘要],預計產出 [階段成果]。若此方向不合適,是否建議我參考研究室的 [另一主題]?
謝謝您撥冗,期待您的指教。
[你的姓名]
收到正向意向(回覆與感謝)
Professor [姓] 您好:
非常感謝您的回覆!我會依您建議補充 [需要補充的資料/成果]。若您同意,我會於 [日期] 前送出對方學校申請,並將您列為預定指導教授。也想請問是否需要任何院內程序或文件?
再次致謝。
[你的姓名]
申請文件清單(研究導向情境,依校方公告調整)
成功取得老師的內諾後,接下來就是遵循東科大的申請流程。通常會有一位留學生支援室的聯絡人與候選者聯繫,並請求提交以下資料:
- 推薦函:兩封
- 內諾信:1封
- 護照影本
- 成績單
- 獎狀證明
- 其他相關文件
準備這些文件時,需確保每一項都齊全且符合要求,以避免延誤申請進度。
避坑清單(最常見 8 件事)
- 只寄一位教授、被動等回覆(提高分散風險:3–7 位名單)
- 信件太長、沒有「你能做什麼」的具體內容
- 沒讀近期論文就寫信(至少 2–3 篇,點名方法或結論)
- 沒附 CV 或作品連結
- 沒設定跟進節奏(+14 天、+21 天)
- 將 ACAP/YSEP 視為可互換,文件敘述不匹配計畫性質
- 沒有時間軸的產出承諾(教授看重可執行性)
- 忘記同步準備「備案教授與備案計畫」
常見問題(FAQ)
- Q寫信多久沒回要換人?
- A
建議第一次在 14 天後跟進,第二次在 21–28 天;若仍未回覆,可聯絡同領域的下一位教授。最多同時維持兩位聯絡,因為拒絕已口頭答應你的教授不太禮貌。祝大家都能一位就成功!
- Q沒有「內諾」可申請嗎?
- A
個人建議一定要內諾。基本上沒有內諾很難通過交換學校的甄選,若真的沒辦法找到教授給內諾,請多利用學校人脈(教授或是導師)幫忙推薦等等也是一種方法。
- Q英文不好、日文也一般,怎麼辦?
- A
優先準備英文版文件與信件(簡潔精準)。若研究室主要使用日文,可附上日文簡短自我介紹+研究摘要,展現投入。
- QACAP 同時能做研究嗎?
- A
視課程與研究室安排。可先修課、後半學期加入小型專題,但需確認學分與時間負擔。
相關資源
下一步閱讀
走,來看下一篇!
想稍微複習上一篇?
或是回到EP1目錄看看別的故事?
留言區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