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

研究室生活實錄②:課堂、研討會(ゼミ)與學會發表 — 從零到日文論文的成長之路

本文為「Ch3:研究室生活」系列第 2 篇

學術與社交篇

休閒娛樂篇

  • ③富士急樂園一日遊
  • ④多摩川花火大會
  • ⑤福岡自駕遊

社交文化篇

  • ⑥櫻花樹下的 BBQ 大會
  • ⑦建築系籃球賽風波
  • ⑧忘年會與飲酒會禮儀

本文重點

  • 東工大三種課堂類型:日文課、英文課、主修課程的真實體驗
  • 研討會(ゼミ)的運作方式與論文報告技巧
  • 學會發表(AIJ 建築學會)的準備流程與實戰經驗
  • 從「只會五十音」到「日文論文發表」的完整成長之路
  • 實用避坑技巧與常見問答(FAQ)
  1. 導讀與閱讀建議
    1. 快速檢核表(學期開始前必做)
  2. 三種課堂體驗 — Let’s Learn!
    1. 📚 課堂類型 1:日文課
      1. 為什麼推薦東工大的日文課?
      2. 課程內容與教材
      3. 我使用的教材
    2. 🌐 課堂類型 2:英文課
      1. 為什麼在日本學英文?
      2. 兩門改變我的英文課
    3. 🏗️ 課堂類型 3:主修課程(專業課)
      1. 程式語言的重要性
      2. 難忘的作業:塑性迴圈圖(Hysteresis Loop)
  3. 三、研討會(ゼミ)— 研究室的核心活動
    1. 📖 什麼是ゼミ?
    2. 🏫 佐藤研究室的ゼミ
      1. 類型 1:讀書會的ゼミ
      2. 類型 2:老師討論的ゼミ
    3. 📝 我的第一次ゼミ — 被現實打臉的經驗
      1. 一年前:教授的提問
      2. 第一次ゼミ:被教授糾正
      3. 教授教我的日文論文寫作技巧
      4. 本田學長的協助
    4. 💡 如何準備ゼミ報告?
      1. 1. 投影片製作技巧(日文版)
      2. 2. 文獻閱讀與整理方法
      3. 3. 預演與時間控制
      4. 4. 應對質疑的技巧
  4. 學會發表(Conference Presentation)
    1. 🌏 什麼是學會發表?
    2. 🇯🇵 全國性建築學會(AIJ)— 九州福岡
      1. 基本資訊
      2. 分工合作
      3. 研究室補助
      4. 發表當天
    3. 🗼 關東支部建築學會(AIJ)— 從零到日文論文
      1. 一年後:站上關東支部大會的舞台
      2. 發表當天的挑戰
      3. 學長姐的肯定
    4. 📋 學會發表準備清單
      1. 1. 論文撰寫時程規劃(以 3 月發表為例)
      2. 2. 投影片設計重點
      3. 3. Q&A 準備技巧
      4. 4. 服裝與禮儀
    5. 🎓 學會的價值
  5. 五、從零到一的成長之路
    1. 📈 語言障礙的突破
      1. 初期的挫折與自我懷疑
      2. 學長姐的幫助
      3. 持續進步的關鍵
  6. 結果
    1. 🎯 學術能力的提升
      1. 論文閱讀速度的變化
      2. 寫作能力的成長
      3. 批判性思考的培養
  7. 結語
  8. 讀者常見問題(FAQ)
  9. 相關資源
  10. 下一步閱讀

導讀與閱讀建議

這篇文章記錄了我在東工大一年的學術成長歷程。如果你即將前往日本攻讀碩士或參加交換計畫,這篇文章會幫你:

✅ 了解日本大學的課堂類型與學習方式(日文課、英文課、主修課)
✅ 掌握研討會(ゼミ)的運作模式(如何準備報告、如何應對指導教授)
✅ 學會學會發表的完整流程(從論文撰寫到現場發表)
✅ 克服語言障礙(從零基礎到日文論文的實戰經驗)

建議先看「快速檢核表」,再依時程逐步完成,最後參考 FAQ 解決常見疑問。


快速檢核表(學期開始前必做)

  • 📋 選課前準備 
    • 確認學分要求(交換生通常需修滿 10-20 學分)
    •  了解選課系統操作方式(T2SCHOLA)
    •  參加日文分級測驗(若要修日文課)
    •  與指導教授討論選課方向
    •  確認研討會(ゼミ)時間(通常每週 1-2 次)
  • 📋 學期中必做事項
    •  準備自我介紹(日文與英文版,各 1-3 分鐘)
    •  了解 ゼミ 運作方式與報告頻率
    •  若有學會發表計畫,提早與指導教授討論(至少提前 3 個月)
    •  準備論文寫作工具(Word、Matlab 等)
    •  建立論文閱讀筆記系統(整理好句子、專有名詞)
  • 📋 學會發表準備(若適用)
    •  確認學會投稿截止日期(通常提前 2-3 個月)
    •  撰寫論文摘要(日文或英文)
    •  製作發表投影片(12 分鐘報告約 15-20 頁)
    •  預演至少 3 次(計時、修正、再預演)
    •  準備 Q&A 應答(預想可能被問的問題)
    •  確認服裝(正式西裝)

三種課堂體驗 — Let’s Learn!

雖然我是參加 ACAP 計劃的交換生,我除了修了一些日語授課的專業課程(如建築結構動力學),並自主加修日文課程以加速日語能力的提升,也在老師的建議下,寫了畢業小論文。

📚 課堂類型 1:日文課

為什麼推薦東工大的日文課?

我個人認為,東工大的日文課非常值得推薦。學校系統會根據 日語等級考試(JLPT),評估外國學生所需的對應日文課程,安排恰當且有挑戰性的課程。

我的學習路徑

  • 入學前:只會五十音與基本語法(N5 程度)
  • 來日本 3 個月後:通過 N2 級考試
  • 晉升課程:進入更高難度的日文課程,學習發表用語與音調訓練

課程內容與教材

日文課的內容非常實用,涵蓋:

課程類型內容適用對象
基礎日文五十音、基本文法、日常會話N5-N4 程度
中級日文閱讀理解、聽力訓練、作文練習N3-N2 程度
進階日文發表用語、音調訓練、敬語使用N2-N1 程度
學術日文論文寫作、研究報告、專業術語N1 以上或研究生

我使用的教材

以下是我在東科大日文課使用的教材,供學習者參考:

教材名稱適用程度特色
中級へ行こうN3-N2涵蓋文法、會話、聽力,適合全方位學習
日本語総まとめ N2 聴解N2專攻聽力訓練,有大量練習題
トピックによる日本語総合演習 中級前期N3-N2主題式學習,強化閱讀與寫作
中級へ行こう(市面只剩中古)
トピックによる日本語総合演習中級前期

💡 學習小技巧

  • 每天至少 1 小時:持續學習比一次大量學習更有效
  • 善用研究室資源:請學長姐幫忙批改作文、練習會話
  • 參加語言交換:與日本學生互相練習中文與日文
  • 看日劇學日文:推薦《Legal High》、《半澤直樹》等

🌐 課堂類型 2:英文課

為什麼在日本學英文?

也許有人會笑我:

「怎麼會有人在日本學英文啊,笑掉人大牙。」
「日本人都不會說英文了,去那邊學日式英文嗎?」

一開始,我也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但想說未來可能會需要用英文發表,或是用英文寫論文或國際期刊。沒在台灣寫過論文的我,決定先透過課堂去理解。

沒想到,我的嘗試顛覆了我對日本英文課的印象。

兩門改變我的英文課

課程 1:學術英文寫作課(Academic Writing)

講師:外國男講師(英語母語人士)
課程時間:一學期(約 15 週)
課程內容

  • 從論文摘要(Abstract)到結論(Conclusion)的完整結構
  • 如何引用文獻(APA、IEEE 格式)
  • 如何撰寫研究方法(Methodology)
  • 如何呈現數據與圖表

最感動的部分:講師願意花時間幫我批改整篇畢業論文(英文版),逐句給予修正建議與評論。這種用心,在台灣的大學英文課很少見。

💡 學習心得:這門課讓我學會如何用英文撰寫學術論文,對後續申請研究所、投稿國際期刊都非常有幫助。

課程 2:英文發表課(Presentation Skills)

講師:海歸女講師(日本人,但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
課程時間:一學期(約 15 週)
課程內容

  • 如何設計簡潔有力的投影片
  • 如何控制發表節奏與時間
  • 如何應對 Q&A
  • 分組討論與互評

最驚艷的部分:她那種 簡潔有力且直達重點的呈現方式 讓我驚艷,對我之後的發表或演講方式有很大的影響。此外,她還會有分組討論活動,讓課程不死板,在歡笑中學習。

由於人數少(約 10-15 人),所以她在每位學生身上都特別用心,這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學英文課。

💡 發表技巧

  • 開場前 30 秒最重要:用一個問題或數據抓住聽眾注意力
  • 每頁投影片只講 1 個重點:不要塞太多文字
  • 練習到能閉眼說:至少預演 3 次以上
  • 準備 Q&A 應答:預想可能被問的問題並準備答案

🏗️ 課堂類型 3:主修課程(專業課)

除了日文與英文課程之外,最重要的當然是我的主修課程。雖然身為交換生,我還是和研究室的學姐們一起修了大部分碩一的必修課,比如:

  • 結構動力學(Structural Dynamics)
  • 制震與隔震(Seismic Control & Isolation)
  • 建築結構設計(Structural Design)

程式語言的重要性

在這過程中,我發現大部分的作業都與 程式語言 有關。因此,如果在來日本之前就懂一些程式語言(如 Python、Matlab、Fortran),確實能減輕不少學業負擔。

難忘的作業:塑性迴圈圖(Hysteresis Loop)

其中一個讓我頭疼很久的作業是 塑性迴圈圖的製作。這個作業需要用 Matlab 撰寫程式,模擬結構在地震力下的反覆載重行為。

遇到的困難

  • 不懂 Matlab 語法
  • 不懂結構力學原理
  • 不知道從何下手

解決方法
幸運的是,我在教室裡遇到了一位能力很強的 台灣博士學長。經過幾次討論後,我們終於成功地用 Matlab 跑出了這個圖,完成了連我們研究室的人都無法完成的作業。

Matlab Programming code for the homework

💡 學習心得:遇到困難時,不要害怕求助。日本研究室文化鼓勵互相幫助,學長姐通常都很願意指導。

現在回想起來,真的非常感謝那位學長的幫助。這也讓我體會到,跨研究室的交流與合作 是研究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三、研討會(ゼミ)— 研究室的核心活動

也許在日本研究室中,常常會聽到日本人說:

「不好意思,我有ゼミ,所以要先離開了喔~」

或是說:

「完蛋了,還沒把ゼミ的資料準備好⋯⋯」

當時我聽得傻愣愣的,不知道他們說什麼,那麼到底什麼是「ゼミ」呢?

📖 什麼是ゼミ?

ゼミ(ゼミナール,Seminar 的日文縮寫)是指大學等高等教育機構中,由少數學生在教授或講師的指導下,針對特定主題進行深入研究或討論的學習模式。在日文中,也稱為「研究会」或「セミナー」。ゼミ的主要特點如下:

特點說明
小班制通常由 5-20 名學生組成,便於深入討論
主題深入探討針對特定研究主題,透過文獻調查、實驗等方式深入研究
主動學習學生主動推進學習進度,透過發表和討論培養獨立思考
與教授密切關係教授可針對個別學生的學習進度與問題給予細緻指導

簡單說,ゼミ 就是一種類似台灣的 研討會 或 讀書會 的活動。此活動的種類繁多,取決於教授的專業領域和研究主題。以下簡單比較ゼミ與一般課堂的差異:

項目一般課堂(授業)ゼミ(研討會)
人數30-100 人5-20 人
形式教授單向講課學生報告+討論
互動較少頻繁且深入
評分方式考試或作業報告表現+討論參與度
時間固定(每週 1-2 次)固定但較彈性

🏫 佐藤研究室的ゼミ

在佐藤研究室,有兩種類型的ゼミ:

類型 1:讀書會的ゼミ

目的:學習基礎知識與技能

運作方式

  • 一起閱讀振動學相關書籍,分配特定章節整理成簡報,每週輪流報告
  • 另一種是程式編寫與軟體學習,如 Fortran95ANSYSMatlab

我的經驗
由於我需要用 Fortran95 撰寫結構分析程式,所以參加了 Fortran95 ゼミ。每週學長會教授新的語法與範例,我們回去後需要完成作業並在下次 ゼミ 報告。

以下是我當年拼命學習搞懂 Fortran95 語法的筆記(手寫,密密麻麻):

Fortran95ゼミ筆記

💡 學習心得:後來覺得自己不夠聰明,加上學長原本程式碼跟 Simulink 有關,所以我還是選擇用 Matlab 來完成我的研究。這也提醒我:選擇適合自己的工具比盲目跟隨更重要

類型 2:老師討論的ゼミ

目的:追蹤研究進度、解決研究問題

運作方式

  • 教授點出每位學生的研究問題,確認研究進度
  • 耐心指導錯誤並補充新知
  • 每次討論後,約定下次ゼミ時間
  • 在白板上標註老師的空閒時段,便於學生遇到問題時隨時詢問

我的經驗
由於本田學長與我是共同研究者,討論時他經常陪伴在旁,讓討論更加順利。每次ゼミ前,本田學長都會陪我演練一次,幫我逐字逐句修改週報,確保我的日文表達正確且專業。

📝 我的第一次ゼミ — 被現實打臉的經驗

一年前:教授的提問

還記得第一次ゼミ的時候,教授問我:

「你要用英文還是日文寫論文?」

那時候,我還在思考,旁邊的本田學長就說:

「既然都來日本了,就嘗試用日文吧!」

我遲疑地說:

「真的假的,我只會五十音跟基本語法,連日文檢定都還沒考過⋯⋯」

學長又說道:

「在日本,用日文寫論文,我們能幫你文句改得很準確。反之,用英文寫,我們不是母語人士,不能有自信地說語句是全對的。既然來了,就要把最精華的部分都學起來。我相信你的資質,沒問題的!」

當下其實也很懷疑自己,卻在那個氣氛下順口而出:

「好的,我決定用日文書寫畢業論文!還請多多指教!」

第一次ゼミ:被教授糾正

戰戰兢兢地遞上我的日文週報,努力用日文表達自己的研究成果。結束後,老師說道:

「這日文太像小學生了,不行。」

當時心想:

「啊完蛋了,估計又要被唸一頓了⋯⋯」

老師突然笑說:

「『天下文章一大抄』,在日本由於有固定句型,只是名詞替換罷了。來,我們來修正看看。」

教授教我的日文論文寫作技巧

沒想到教授開始慢慢教我,如何學習寫日本論文:

技巧方法
句型詞彙先大量閱讀論文,將好句子抄到自己的筆記中,之後再學習修改成自己的句子
特定排版字型與圖的大小需要一一糾正,依照論文規定調整,並統一整齊
背景知識閱讀相關書籍,不懂的話馬上問學長或老師

當天,他們對於我不懂的 免震構造知識 停下來好好幫我上一課。就這樣,三個人,三小時的研討會結束了。

很累但學到很多,要把兩年的時間擠成兩個月學,很辛苦,但我感受到的是那短時間內成長的刺激感。

本田學長的協助

至於本田學長,每次跟老師的ゼミ之前,先讓我跟他演練一次,一邊聽我報告,一邊幫我逐字逐句修改週報。

💡 感謝的話:如果沒有本田學長的耐心指導,我不可能完成日文論文。他不僅是我的學長,更是我的恩師與朋友。

💡 如何準備ゼミ報告?

根據我的經驗,以下是準備ゼミ報告的實用技巧:

1. 投影片製作技巧(日文版)

技巧說明
標題清晰每頁投影片只講 1 個重點,標題要簡潔有力
圖表優先用圖表呈現數據,比文字更容易理解
字型統一日文論文通常使用「MS 明朝」或「MS ゴシック」
顏色簡潔避免太多顏色,建議使用黑、藍、紅三色
引用文獻每頁底部標註引用來源

2. 文獻閱讀與整理方法

  • 建立筆記系統:用 Evernote、Notion 或手寫筆記整理
  • 抄好句子:看到好的句型或專有名詞,立刻記錄
  • 分類整理:依研究主題分類(如「免震構造」、「制震裝置」)

3. 預演與時間控制

  • 預演至少 3 次:第一次給自己看、第二次給學長姐看、第三次給教授看
  • 控制時間:通常ゼミ報告為 10-15 分鐘,不要超時
  • 錄影自己:用手機錄影,檢查語速、姿態、眼神接觸

4. 應對質疑的技巧

  • 承認不懂:不要不懂裝懂,誠實說「すみません、もう一度勉強します」(對不起,我會再好好學習)
  • 記錄問題:將教授或學長姐的問題記錄下來,下次ゼミ前回答
  • 事前準備:預想可能被問的問題並準備答案

學會發表(Conference Presentation)

在研究的同時,發表成果也是關鍵。佐藤研究室每年固定參加兩次 建築學會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Japan,簡稱 AIJ):

  1. 全國性建築學會:日本全國的學生都會從各地前往指定會場參加
  2. 關東支部建築學會:主要針對關東地區學生

🌏 什麼是學會發表?

學會發表(学会発表)是指在學術研討會上報告自己的研究成果,並接受其他學者的提問與討論。這是研究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

  • ✅ 展示研究成果:讓其他學者了解你的研究
  • ✅ 接受學術檢驗:透過 Q&A 發現研究盲點
  • ✅ 拓展人脈:認識其他學校的教授與學生
  • ✅ 增加履歷價值:學會發表記錄可寫入 CV

🇯🇵 全國性建築學會(AIJ)— 九州福岡

基本資訊

  • 時間:2016 年 8 月
  • 地點:九州大學(福岡)
  • 參加者:我與 David 學長
  • 報告語言:英文
  • 報告主題:制震相關的理論與應用

分工合作

  • David 學長:報告理論部分(Theoretical Framework)
  • :介紹應用實例(Practical Application)

研究室補助

研究室為我們提供 全額補助,包括:

項目金額
來回機票(東京 ⇔ 福岡)約 25,000 日圓
旅館費用(3 晚)約 30,000 日圓
每日餐費補助約 10,000 日圓
總計約 65,000 日圓

💡 報銷注意事項:需保留來回機票票根、學會參加票、住宿證明(用學校特定表格讓飯店填寫)才可報銷。

發表當天

雖然天氣炎熱,大家都還是穿著 西裝 正式入場。在發表結束後才換回便服,然後參加慶功宴。

我的心得

  • 第一次用英文在日本學會發表,非常緊張
  • 但因為有 David 學長一起,壓力減輕很多
  • Q&A 時有教授用日文提問,幸好佐藤教授幫忙翻譯
AIJ held in Kyushu (national part)
After-party in Kyushu

🗼 關東支部建築學會(AIJ)— 從零到日文論文

一年後:站上關東支部大會的舞台

2017 年 3 月的發表其實是我的交換一年所學的 集大成,都在此發揮出來。

一年之後,我能站在 日本建築協會關東支部大會 上,發表自己的 日文論文,十二分鐘的日文論文發表,說真的,練習過程很辛苦卻學到很多。

發表當天的挑戰

發表後,下面有幾位老師問了一些問題,其實當時日文能力還是不夠:

  • 有些日文沒聽懂
  • 有些聽懂了也沒能回答完全
  • 只能說「今後も引き続き検討します」(今後會繼續探討)並結束我的場次

學長姐的肯定

儘管如此,發表結束後,老師與學長姐們都跑過來跟我說:

「你的簡報真的很棒!」(プレゼンテーション、本当に素晴らしいです!)

雖然沒辦法達到一百分,但正因如此,我才有動力,決定在日本繼續攻讀研究所

AIJ held in Kanto (local part)

📋 學會發表準備清單

根據我的經驗,以下是學會發表的完整準備清單:

1. 論文撰寫時程規劃(以 3 月發表為例)

時間任務
12 月確定研究主題,開始文獻回顧
1 月完成研究方法,開始實驗/模擬
2 月初完成論文初稿,交給指導教授批改
2 月中根據教授意見修正,完成最終版
2 月底投稿學會(線上提交)
3 月初製作發表投影片,開始預演
3 月中發表當天

2. 投影片設計重點

  • 頁數:12 分鐘報告約 15-20 頁
  • 字型:日文論文使用「MS 明朝」或「MS ゴシック」
  • 圖表:數據用圖表呈現,比文字更清楚
  • 引用:每頁底部標註引用來源

3. Q&A 準備技巧

  • 預想問題:列出可能被問的 5-10 個問題
  • 準備答案:寫下簡短的回答(日文與英文版)
  • 承認不懂:若真的不懂,誠實說「すみません、今後も引き続き検討します」

4. 服裝與禮儀

  • 服裝:正式西裝(男生黑色或深藍色、女生套裝)
  • 鞠躬:報告開始與結束時都要鞠躬 30-45 度
  • 眼神接觸:不要只看投影片,要看聽眾
  • 時間控制:嚴格控制在 12 分鐘內,日本人非常重視守時

🎓 學會的價值

參加學會不僅是發表研究成果的平台,還是與其他學校交流、拓展人脈的重要機會。透過這些活動,我學到了:

  • ✅ 如何用英語與日語進行專業報告
  • ✅ 如何應對學術質疑與批評
  • ✅ 如何在壓力下保持冷靜
  • ✅ 如何與其他學者建立人脈

隨著次數的增加,在不同國際舞台上也能有自信地展現自我。


五、從零到一的成長之路

📈 語言障礙的突破

初期的挫折與自我懷疑

  • 第一次ゼミ:日文被說「太像小學生」
  • 第一次讀論文:一頁要花 2 小時,還看不懂
  • 第一次寫週報:被學長改得滿江紅

學長姐的幫助

  • 本田學長:逐字逐句修改我的日文週報
  • 木田學姐:鼓勵我「沒關係,慢慢來」
  • 佐藤教授:耐心教我如何閱讀論文、如何寫作

持續進步的關鍵

  • 每天至少讀 1 篇論文:累積專業術語
  • 每週至少寫 1 篇週報:練習日文寫作
  • 每月至少報告 1 次:克服緊張感

結果

  • 3 個月後:通過 N2 檢定
  • 6 個月後:能用日文寫週報(雖然還需修改)
  • 12 個月後:能用日文發表論文

🎯 學術能力的提升

論文閱讀速度的變化

  • 初期:1 頁 2 小時
  • 3 個月後:1 頁 30 分鐘
  • 6 個月後:1 頁 10 分鐘
  • 12 個月後:1 篇論文(10 頁)約 1-2 小時

寫作能力的成長

  • 初期:寫 1 頁週報需 3 小時,滿江紅
  • 3 個月後:寫 1 頁週報需 1.5 小時,修改較少
  • 6 個月後:寫 1 頁週報需 1 小時,幾乎不需修改
  • 12 個月後:完成 30 頁日文論文

批判性思考的培養

透過ゼミ與學會發表,我學會:

  • 質疑假設:不盲目相信文獻,要驗證
  • 邏輯推理:研究結論必須有充分證據支持
  • 接受批評:將批評視為進步的機會

結語

這一年的學術訓練,讓我從一個「只會五十音」的留學生,成長為能用日文撰寫論文並在學會上發表的研究者。這個過程充滿挑戰與挫折,但也充滿成就與感動。

如果你即將前往日本攻讀碩士或參加交換計畫,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更了解日本的學術文化與學習方式。記住:語言障礙可以克服、學術能力可以培養,關鍵是保持謙虛、主動學習、勇於挑戰

下一篇,我將分享在東科大的休閒生活:富士急樂園的世界級雲霄飛車挑戰、多摩川花火大會的浪漫煙火、福岡的自駕小旅行。敬請期待!


讀者常見問題(FAQ)

Q
東科大的課程難度如何?
A

東科大是日本頂尖理工大學,課程難度 較高。但只要:

  • 認真上課、做筆記
  • 不懂就問學長姐或教授
  • 善用圖書館資源
  • 參加ゼミ與讀書會

就能順利完成學業。交換生的學分要求通常較低(10-20 學分),壓力比正規生小。

Q
不會日文可以選課嗎?
A

可以!東工大有 英文授課課程(ACAP Program),涵蓋工程、理學、資訊等領域。但若想深入了解日本學術文化,建議至少修 1-2 門日文課,並參加日文授課的專業課程。

Q
ゼミ 報告一定要用日文嗎?
A

視研究室而定。有些研究室(尤其國際化程度高的)接受英文報告,但大多數研究室還是以 日文為主。建議:

  • 先用英文準備內容
  • 請學長姐幫忙翻譯成日文
  • 練習日文發音與語調
Q
歡迎會需要自己付錢嗎?
A

視情況而定:

  • 研究室主辦:通常教授會負擔大部分費用,學生可能只需分攤小部分(約 1,000-2,000 日圓)
  • 學生自主辦:通常平均分攤費用(約 3,000-5,000 日圓)
  • 新人優惠:有些研究室會讓新人少付或不用付

建議:準備 5,000 日圓現金以備不時之需。

Q
學會發表需要投稿論文嗎?
A

是的!學會發表通常需要:

  1. 投稿論文摘要(Abstract,約 200-500 字)
  2. 審查通過後,提交完整論文(Full Paper,約 4-10 頁)
  3. 製作發表投影片(Presentation Slides)
  4. 現場報告(10-15 分鐘)

投稿截止時間通常在發表日期前 2-3 個月,務必提早準備!

Q
論文被退稿怎麼辦?
A

通常學會的文章是不會被退稿的,但若是投國際期刊的話,論文被退稿是正常的,即使是資深學者也會遇到。建議:

  • 仔細閱讀審查意見:找出問題點
  • 與指導教授討論:尋求改進方向
  • 修改後重新投稿:不要放棄
  • 投稿其他學會:換個平台試試

記住:被退稿不代表研究不好,而是需要改進。保持信心,持續努力!


相關資源


下一步閱讀

走,來看下一篇!

想稍微複習上一篇?

或是回到EP1目錄看看別的故事?


留言區 Feedback

標題和URL已復制